返回联盟首页|共产党员网
无障碍浏览
首页>天涯故事

七夕特辑 浪漫天涯之爱的守护与传承

【字体: 打印
2018-09-28 00:26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本期七夕特辑向大家讲述天涯区群众街社区一对参加过抗美援朝老党员夫妻牟正德和马荣乐相濡以沫61年,传承良好家风的故事。

 

1.守候

 

一个是军医,一个是军队物理教员,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重庆,但命运的签,总会让对的人遇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交通还不是很发达,从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有多远?没有人去丈量,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军嫂的概念,马荣乐义无反顾的嫁给了眼前这个三天两头不能相见的男人。此刻,双方都已是头发花白的人儿,谈起当年两人的爱情故事,老奶奶忍不住害羞了!

牟正德老人的父亲是教育工作者,受父亲的影响,牟正德老人从小便与“物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学习的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学霸”。1950年牟正德老人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参了军,成为了南京军事学院的一名物理教员。

 

同样是在1950年,梦想成为空军、为国效力的马荣乐也报名参了军,但不巧的是,马荣乐被分配去了北京空军学院,成为了一名军医。

左一牟正德 左二马荣乐

 

一同参军的两人,去了不同地方。一次分配,将两个人的距离,拉的更远,也让即将擦出爱情火花的两个旧相识,就此相隔一方。“当兵之后,几乎没怎么联系过,只是心里还记得有对方这么个人。”马荣乐老人回忆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五年未见面的两人,重新相见。这次,牟正德选择了求婚。

时光如白驹过隙,两位老人已携手走过了61个年头。

 

来到三亚以后,两位老人喜欢上了散步。夜幕降临以后,两人于三亚河沿岸的石板路上慢步,牟正德老人背着收音机,放着马荣乐老人最爱听的歌曲,而马荣乐老人则跟在后面轻轻和着。

 

2.传承

 

在老革命家眼中,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式的家风教育。

 

在那个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发愁的年代,两位同志豪情壮志,誓要参军报国。他们在军队中成长,始终坚持着以“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深爱,以最好的家风诠译着党员的典范。

 

1950年牟正德和马荣乐一同参加了抗美援朝征兵,成为了抗战战士,马荣乐被分配去了北京空军学院,成为了一名军医,牟正德成为了南京军事学院的一名物理教员。

在修“坦赞铁路”时,夜间工作非常不便,经常出现挖错坑、打错钉的事情,牟正德暗下决心,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帮助同事们。白天,牟正德帮助同事一起修铁路,晚上闷头搞发明,在他的努力,一个小型照亮器矗立铁道旁,为修路人,照亮了夜间前行的路。

 

“当时培养一个空军人才是非常昂贵的。”让马荣乐老人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得“肝腹水”病的空军战士,“他当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简单的西医已经治不好了,我就跑去地方上给他找中医大夫。”每天喂饭、喂药,在马荣乐老人的悉心照顾下,年轻的空军战士重新披甲上阵,保卫蓝天。

 

她说,我不能辜负了组织对我的期望,照顾好每一个病人是我的职责。

1960至1962年,牟正德和马荣乐的大女儿和小儿子相继出生。在忙于“搞建设”的年代,牟正德和马荣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从小他们便被送到的军队托管所。”马荣乐老人回忆着当时的场景,显得有些内疚。

 

谈及对子女的教育时,两位老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阅读是两位老人一直的热爱,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成为了孩子们的热情。

 

这对从抗美援朝战争中走来的老夫妻,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及对事业责任的担当和奉献,潜移默化地教育、鼓励子女。两位老人从不托人情、找关系,要求子女:“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奋斗。”

 

父母的相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品行端正,事业有成——儿子在美国从事计算机职业,女儿在三亚也发展的也不错——对与这个模范家庭来说,不是偶然。从小被两位老人带大的外孙女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优良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社会最基层的细胞的“家庭“,而家风却是一个家庭无形的支撑。

 

(郑重声明:照片严禁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